首页 > 社会热点 > >正文

延续北京文脉:老地名严格保护 新地名嵌入“乡愁”

来源:北京晚报2023-07-27 18:00:0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7月12日至8月10日,《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(草案)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本市现行地名管理办法1983年颁布实施,时隔40年重新修订,既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,也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、城市快速上新的需求。

资料图 乔健 摄

草案提出,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,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、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地名进行普查,做好收集、记录、统计等工作,制定保护名录。同时,明确城市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活动中,应优先使用存量地名;要求创新地名应当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及规划功能定位,注重在创新中延续地名文脉。北京地名文化保护将有新章可循,体现了对地名文化的重视,对京城文脉保护的自觉。

地名看似是简单符号,其实内涵丰富:居民的集体性格、观念和记忆,深深嵌进一个个地名的诞生、变迁和保护之中;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,往往源自独特的地名;地域文化的介绍展示中,总少不了地名的身影。

北京是座老城,许多老地名读起来别具韵味,追起来故事绵长。比如,钟鼓胡同因明代钟鼓司设在此处得名;老钱局胡同,因明清时期铸造钱币的机构设此得名;炮局头条至四条、北池子头条至三条等,体现了老城棋盘式道路网的结构特点;四道湾、毛家湾、前门西后河沿、崇文门西河沿等,则勾勒了“八水绕京华”的场景……

地名连着许多市民的情感和记忆,连着一座古都的血脉和履历。顺着这些地名,既可以寻最北京的味道,也可以闯入旧时的风景,引发无限的遐想,其饱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珍贵。然而,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尤其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充,不少承载历史记忆的地名多次变换,乃至消失了。一些新地名,或以企业冠名,或以公司冠名,部分道路小区任性起名,洋地名也有不少。乏善可陈的新地名,与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古韵不协调,与老地名背后的历史感和朴素感格不相入,如同人为隔断历史文脉,既让市民头疼,也令城市心疼。

近年来,北京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。比如,适时公布《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》,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定期评估机制等。此次修订的办法草案,明确了地名行政主管部门,强化了地名监督力度,且对地名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,是进一步护好老地名、起好新地名的具体表现,既有利于增强本地文化的认同感,也体现出对保护地名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。

给老地名更严格保护、向新地名嵌入“乡愁”的北京,是一代代人接力珍藏老城历史的最好证明。讲好地名故事,留住文化之根,需要把传统与现代这两张地名卷子答准、答妙。

标签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上一篇: 【跟着节气游云南】 游文山广南 享“仙草秘境”曲水流觞